超深松技术的应用及试验效果分析
1 超深松技术要点
1.1 超深松技术的定义
超深松作业是指在不翻动土壤耕作层的基础上,使用超深松机械对土壤的犁底层及心土层进行疏松,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综合性能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同时也是农业节水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超深松技术只松土,不翻土,不但使耕作层的肥力和墒情得到了保持,也贯通了耕作层、犁底层和心土层,从而形成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增大了雨水的渗透速度和渗透量,减小了径流和水分的蒸发,是提升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1.2 超深松与普通深松的对比及增产原理
普通深松是指大过一般犁耕深度的松土作业,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普通深松的松土深度一般为25~35 cm,而超深松的松土深度可以达到40~50 cm,不仅能够打破犁底层,还可以对心土层进行疏松,可以明显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形成一个可以蓄水保墒的鼠道结构[1]。超深松技术最好在秋季收获后进行,也可在春季播种前进行,但不可在中耕整地时使用。
超深松作业过的地块比普通深松的地块可以存蓄更多的雨水,相当于给农作物建立了一个“土壤水库”,达到涝可蓄水,旱可提墒的作用。超深松作业过的土地伏旱时期土壤含水率平均提升7%左右,农作物抗旱能力平均增加10天左右。超深松作业可以加深土壤耕层,降低土壤容重,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肥能力都显著提升,地温提升快,有机质含量增加,能保证农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农作物根系的深扎,提高了农作物抗倒伏的能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实践证明,超深松作业再辅以灌溉、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将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技术。
1.3 超深松技术的作业方式
超深松技术的作业方式理论上与普通深松一样,可以采用全方位超深松与间隔超深松两种办法。全方位超深松能够大面积的松动土壤,打破厚硬的犁底层,提升耕作层的土壤质量。而间隔超深松不仅可以打破犁底层,还能形成虚实共存的土壤耕层状态,可以增加土壤储水保墒的能力。但由于超深松技术的松土深度要求很高,且全方位超深松模式较间隔超深松本身动力消耗就大许多,故实际作业时不宜运用这种方法。经试验证明,间隔超深松模式不仅节省成本,保水保墒能力也更强,要优于全方位超深松。
2 超深松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2.1 旋耕作业模式的弊端
经试验测得,使用旋耕机进地作业,耕深最多只能达12~16 cm。旋耕机的连年作业,导致了土壤毛细管被破坏,蚯蚓等有利生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土壤水肥输送困难,很难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对水和肥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犁底层的存在,农作物的根系不得不在较薄的耕作层中生长,根系没有足够的发育空间,不能及时吸收足够的养分,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抗风、抗病和耐旱的能力不够。传统的种植模式对土壤翻动严重,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不足,干旱情况时有发生,产生恶性循环,耕地板结,土壤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2.2 超深松技术的作用
1)能直接打破多年来因采用犁耕或旋耕而出现的厚硬犁底层,显著的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超深松过的土壤体积密度大约在1.2~1.3 g/cm3,这刚好适合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深扎。超深松松土深度能达40~50 cm,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能达到的。
2)超深松技术能迅速的提升土壤对雨水及雪水的存蓄能力,由于耕作层、犁底层及心土层的相互贯通,在干旱的时候可以由心土层向耕作层提墒,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试验结果证明,超深松作业过的土地较旋耕的土地,每亩能多蓄水19~35 m3,且土壤渗水速度提升7~16倍,1小时之内能够接纳400~800 mm的降雨而不产成径流[2]。
3)超深松作业和其他耕作模式对比,作业效率高且动土面积小。超深松作业不像旋耕一样大面积动土,超深松机具的主要工作部件为超深松铲,其工作截面宽度仅为3 cm左右,又明显小于铧式犁,由此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由于机型的不同,工作效率约为每天20~30 hm2。
4)超深松作业适应范围广,因为作业时不需要翻动土壤,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依然不影响作业。在秸秆还田模式下,地表覆盖的秸秆还能有效的预防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