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土壤环境评价的思考
通常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声、振动、生物、土壤、放射性、电磁等。目前,我国对大气、水、声、地下水、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技术指南,但土壤要素方面的技术文献尚缺乏,目前环评报告中对土壤影响预测的评价多为定性分析。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路和建议。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一项重要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计划和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少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目前看来,环境影响评价手段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提供有效的数据,使社会能够依据科学的数据建设更好生存环境,成为指导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据。除此之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利用科学设备以及相关技术水平进行分析的一项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参与到任何部门以及组织的工作建设之中,并能被使用于为人类开发活动进行参考的信息。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包括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全方位、多层面地对所要开发的地区的环境进行研究。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内容又包含建设方案的具体内容,建设地点的环境本底状况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开发地因环境容易受到的影响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综上所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中土壤的污染程度以及土壤的信息进行评价分析,包括对土壤中成分、污染物等进行判别,使土地使用者确认该土壤是否受污染、是否能够进行经济建设的开发和工程的开展。一旦该地的土壤质量达不到环境检测的标准,则会被判为是污染地区,从而使相关投资商和开发商改变开发地选址,并加强对该地环境的治理,使其恢复绿色。
二、关于土壤环境评价完善策略的思考
(一)完善相关防治法规条例
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存的需求,必须加快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这就需要建立相关完善的法律条规,以使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能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之下有质量、有效率地实行。特别是土壤污染,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使土地能在当前急速发展的社会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例如,我国针对土壤污染和治理,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并提出了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贯彻治理和防范的环境保护思想,使土地在进行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产生污染;明确了土壤环境监管和治理的全责,并加强了土壤执法监督。为使污染的土壤得到更加好的治理和预防,当地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该会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监测结果等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土壤污染治理和预防措施,以使相关的土壤污染治理法律和措施得到落实。
(二)加快构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指标少、标准值不合理,且缺少居住、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标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多以8 项重金属监测为主,使环评报告中缺少项目本身的特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等内容分析。当前城镇化、城市更新速度加快,很多工业用地变更为居住、商业、学习、医院等用地,故亟须构建分类别、分用途的多指标的土壤标准体系。
(三)完善定量预测技术
由于土壤环境污染存在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当前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侧重于通过对项目所在地进行采样检测来进行现状评价,对项目土壤环境影响定量预测能力较弱,大多数情况仍根据经验定性判断某一类行业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根据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以及长期的土壤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加强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加大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和评价技术的研发。通过完善预测技术手段识别项目运营期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前做好保护措施,以减少对土壤环境破坏。
(四)加快编制土壤环评技术导则和规范
目前,土壤尚未制定专项环评技术导则,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依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等进行质量现状和污染评价。土壤污染物在灌溉、雨水等淋洗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下等,会加快土壤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在地下水水源地、地表水水源地等特殊敏感目标周边,故在土壤污染物扩散、迁移、降解等方面的预测缺乏。因此,研究并发布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规范是十分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