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合肥市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打好净土保卫战

人民网-安徽频道

11月4日,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庐州环保世纪行”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聚焦土壤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类等合肥市环保领域重点问题,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和事迹。

聚焦民生重点关切,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省、市委决策部署,充分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打出一套“组合拳”,体现人大担当,贡献人大力量。

采用最严格的标准修复污染地块

当天上午,位于祁门路附近的原中盐红四方化肥厂原址场地治理现场,几个大棚里一片忙碌,该工程是全市污染地块修复试点工程之一,该污染地块预计将于年底前修复完毕。

尽管修复工作已完成70%左右,但是作为地块上市距离尚远。负责地块治理的高能环境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闵玉涛告诉记者,修复完成后,将进行专家论证和修复效果评估,符合相关要求后地块才能进入下一步收储、上市开发等环节。

土壤修复非常繁琐复杂。闵玉涛介绍,如重金属污染土壤会采取异位固化/稳定化工艺,6个污染基坑,最大清挖深度5米。“好比‘包饺子’,将重金属包裹起来固定住,或者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以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

“这块地我们按照最严格的修复标准,即居住用地标准进行修复。”闵玉涛表示。

此前,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年度工作要点,开展土壤污染执法检查。聚焦法律实施问题,增强检查针对性,对照法律具体条款,着重检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法定职责及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依法推进各部门各地区落实法律责任。记者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污染地块项目库清单,马合钢、氯碱等重点污染地块正在开展修复工程前期工作。

土地“入市”前必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今年10月底,合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合肥市累计使用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资金2181万元,重点用于全市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市财政已安排1亿多元资金用于收回污染地块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

“所有用途变更为居住、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用地,首先必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看是否属于污染地块。如果是污染地块,则需要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评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平。根据评估报告结果,确定地块的修复方案,待修复工程实施完成后还要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姚远介绍,合肥市不断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对场地调查报告进行审查,截至目前,已完成61个再开发利用地块场地调查报告备案。

合肥市已将省政府确定的全市亩中轻度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309亩重污染耕地的严格管控工作任务下发相关县市,相关工作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

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根据报告,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合肥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已于201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目前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已完成303家纳入名录库企业的信息采集工作。经风险评估确定34家企业开展现场采样监测,采样工作已基本完成。合肥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

此外,全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形成。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安排,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网格化布点已基本形成,每年根据管理需求组织开展国控点监测。

“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从今年开始,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周边土壤要开展监督性监测工作。以后每年都会开展这项工作。”姚远表示,市县两级监测站土壤监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市级环境监测站具备监测100余项土壤中污染物监测能力,县级监测站配备了土壤监测设备。

聚焦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明确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环境修复 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工业污染地块治理方法……

在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中,审议人员坚持科学防治理念,为全市打赢净土保卫战出谋划策。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凝聚着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地落实责任担当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