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教育是孵化“做蛋糕”者的土壤而非是“分蛋糕

教育内卷化是人太多了?把教育当作分果果的思维可以休矣!

提到教育内卷化,很多人认为资源有限,如果教育资源充足或者人数少一些,就不会有过度竞争了,也就不会有教育内卷化了。

这种观点其实非常常见,我们很多人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同时,也认为所有的社会资源如财富、人力都是有限的,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人越少人均所得资源就越多。这种观点结合了“竞争”之后,通过“个人努力”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分得更多“一杯羹”。

关键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相信了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分果果”去抢占更多的资源的“鬼话”,有些半信半疑的和不相信这种“鬼话”的家长也被裹挟着如同路边看热闹的人群一样参与了“内卷”竞争。

在八九十年代,大学数量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比,社会资源也远远没有现在丰富,招生人数也仅仅是现在的十分之一,可是那时候为何教育没有出现过度竞争?为何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如此残酷的不惜以摧残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代价的“内卷”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在八九十年代百废待兴,人的出路并非只有读书一条路,商业、养殖业、种植业……甚至打工都可以让当时的学生有一条不错的出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比较简单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的人对社会的阅读也不一样,做出的决策收到的效益也不一样了。随着对外的开放,八十年代的万元户消失了,倒买倒卖消失了,随着网络的发展中间商都快消失了。社会风险的增大,社会保障机制的乏力,普通人应对风险的方式则是让孩子们进入到一个安稳的行业,如公务员、研究院所、学校、国企等,而这些部门大都是把“学历”当作敲门砖的。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培养目标逐渐转变为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升学选拔作为教育的辅助功能在家长的心目中变成了主要功能,这种期望和追求带来的各种择校又影响了政绩的标准,又形成制度推动了学校和老师的价值观的改变。

即便现在大学非常多了,可是进入那些安稳的部门的学历也水涨船高了,从中专到本科,从本科到 985、211,然后到硕士、博士……家长要想获得这些安稳的工作,就需要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在升学教育中领先。家长价值观带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学校和老师,逐渐地挤压学生时间的老师就变成了好老师,升学率高的学校就变成了好学校。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安稳单位的职位确实是有限的,并且还越来越少,如果把教育当作摘取这些部门岗位“果子”的“阶梯”,教育内卷自然而然会愈演愈烈了。

当然,把教育当作“分果果”的人,看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发展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蛋糕”与“分蛋糕”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的人把教育当作了“分蛋糕”的工具,却忽视了教育本身也是“做蛋糕”的强大动力,一个能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给社会的推动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也就意味着好的教育应该侧重于“做蛋糕”的功能,而非当作“分蛋糕”的工具。

我们不要指望这些为了“分果果”而证明自己是学习精英的那些人进入到“安稳部门”就会创造出价值,“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已经证实了,这些从幼儿园就开始准备“分蛋糕”学习精英几乎无法做出像样的“蛋糕”,毕竟以“分果果”为目的的教育从来没有在学生创新精神上给予任何的帮助,也没有为学生“做蛋糕”做任何的准备。

当然,这种问题有识之士们包括政界人士、教育界官员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为打破这种通过教育“分果果”的现实环境和社会风气而做准备。比如说打破“铁饭碗”,比如说“破五唯”剔除分配中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等只“分蛋糕”不做“蛋糕”的不良机制。当然,这一切成功与否还在于社会风气的扭转,还在于按劳分配在这些“安稳”部门的落实。有朝一日,教育是针对孩子们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通过教育“分果果”的时候,教育内卷化自然而然就会终止了。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