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后河这人咋把“泥土”变“黄金”?订单接到“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长葛后河芝芳村就出了这么一个雕塑高手——张民,1970年出生,25岁进入行业,在雕塑行业中摸爬滚打25年。

他的作品遍布大江南北,从内蒙,到北京,再到安徽、上海、厦门,甚至有些送往海外;他的作品涉及宗教、历史、自然、城市雕塑等各个领域。

他在北京创立的公司与许多博物馆都有合作。本该在外面接大工程、赚大钱,如今却选择在后河芝芳村成立了长葛区域内首家雕塑工作室——春岸雕塑工作室。

正在创作的张民。

“我要做雕塑!”

1995年,张民25岁,依照当时农村里的传统,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就该娶老婆生孩子,然后子承父业,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了就在周边打零工。

张民却选择跑到南方沿海地区闯荡。但是一没有手艺,二没有力气,张民只能找点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最后经人介绍,在厦门大林工艺美术陶瓷厂当一名灌浆小工。

重复、枯燥的灌浆工作,并不能使张民满足。另一车间富有创造性的雕塑工作却引起了张民极大的兴趣。

“看着那些老师傅,用几把塑刀简单地刻刻划划,就能把一块没有生命的粘土变得极具神韵。我心里就想,我要去做雕塑。”张民说。

年轻的张民大胆向厂长提出申请——调入雕塑部门。但是大家都对张民这个半路出家的学徒不看好。

刚开始做雕塑,仗着本身有几分绘画底子,张民认为雕塑并不困难。真正到了实操上,张民发现并非如此,自己眼前的泥稿,根本就不是自己心里想表达的样子。

“资历老的师傅,几刀可能就能把一个事物神形表现出来,自己东涂西刮,改来改去,不只是形不似,神更显不出来。”张民说。

张民早期作品兵马俑。

张民发起了愁,怎样才能将脑海里的想法,用雕塑表现出来。刚好厂长从台湾请来雕塑师傅,经过老师一个月指导,开始从简单花草树木入手,再到飞禽走兽,再到更加复杂的人物,锻炼自己的基本功。

那段时间张民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在家里画小稿,到了周末,就去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参观,去大学校园里学习。

张民作品展翅欲飞的鹤。

接触大型雕塑,强化基本功

2004年,张民回到郑州后,开始接触大型雕塑。相较于小型雕塑,大型雕塑肯定难度更大,工作量也成倍地提升。克服了平面画稿立体成泥稿的过程,还要考虑如何将小型泥稿放大。

大型雕塑动则4,5米,甚至十几二十米。比如张民为安徽阜阳岳家湖公园设计制作的岳飞像。小稿大概才40厘米,成品却有8米多高。

“为了完成这个雕像,当时可是吃了不少苦,那一段天气正炎热,车间里连风扇都没有,还得在脚手架上来回上下。呆一会儿浑身都湿透了,汗不停流,一边雕塑,一边擦汗,手上又有泥,每天不等工作完成,自己先变成个泥人。但累是累,基本功却进步一大截。”张民笑着说。

张民为安徽省阜阳市岳家湖公园制作岳飞像小稿和大稿。
安徽太和湿地公园虎符。

“我也不当李自成!”

春岸雕塑工作室正中央摆了一个高半米,壁厚5毫米的铸铜主席像,这个作品对张民来说意义重大。

2010年,张民来到北京,成立北京艺盎然景观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连续大半年的时间,张民的公司一个订单也没有接到。

房租、工资、各种各样的开销,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张民的公司出现了几十万元的亏损,公司一度面临还未开张就要倒闭的关头。张民那段空余时期也只能自己在阳台进行创作。

在这期间,张民刚好读到毛主席“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告别西柏坡踏上进驻北平征途之后,毛泽东风趣地把进驻北平比喻为“进京赶考”。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是退回来。”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就是这个故事,给了张民灵感。“我也不当李自成。这么大个北京城,难道还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带着几分激愤,张民在阳台连夜完成这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