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也要打“疫苗”?听听“土壤医生”怎么说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与人一样,具有独特的生长变化和发展特点。人们生病,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抵抗力下降了。土壤也是如此。有机质含量下降和微量元素缺乏也会使土壤“生病”。
“土壤一旦‘病了’,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治愈’。” “土壤医生”包兴国说,土壤发育和肥力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农药、过度施肥等粗放“处理”方式,也会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甚至农田退化。
“提高土壤抗病能力,抵御土壤病害迫在眉睫。”包兴国说,土壤也需要“接种”以增加抵抗力。
64岁的包兴国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研究员。他已经扎根于土壤研究 42 年。像他这样从事土壤研究的工作者被誉为“土壤医生”。
“土壤抗性的关键是土壤肥力。”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所长车宗贤说。所谓土壤“疫苗”,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该倡议有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把握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据车宗宪介绍,这取决于长期的土壤定位测试。土壤的长期定位观测和监测是一项基础研究。对土壤进行观测和记录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可以准确掌握土壤肥力变化、养分利用效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参数。
“采样、分析、观察、记录等基础操作并不难,但几十年的基础操作一天之类的,很难产生创新的结果。”车宗宪说,这也是研究工作最难的地方。
经过近一代人的努力,“土医”终于有了成果。 2016年,车宗贤及其团队利用近40年的土壤监测调查初步总结了甘肃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肥力的演变,为土壤肥力和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增加有机质是培育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连作和管理不当导致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下降。据包兴国介绍,通过长期的土壤定位试验,结合40多年绿肥栽培和退化农田修复研究发现,绿肥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补充部分土壤有机质方面效果显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种植一亩豆科绿肥相当于施15公斤氮肥,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包兴国说,过去甘肃河西走廊东端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到1%。 ,土壤施肥,现在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提高到2%~2.5%。过去亩产400斤的旱田,现在变成了亩产1吨以上的“吨粮田”。
“水肥虽好,但不可贪多”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主任郭全恩表示,我国部分旱作区灌溉水盐分偏高,很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过量使用化肥,不仅难以提高土壤肥力,还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包兴国及其团队对中国西北地区灌溉沙漠土壤的研究发现,施用四分之一的绿肥、有机肥、化肥和秸秆可以有效提高灌溉沙漠土壤的肥力。
车宗宪、包兴国介绍,我国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仅甘肃就有37种土壤类型。目前,他们已初步掌握了灌溉荒漠土、黑黄土、黄土、石灰方解石土等主要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的演化规律,这些成果激励着他们一如既往地扎根土壤研究。
新华社记者王鹏、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