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土壤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国内各领域与国外相关单位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培养能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基于此,各高校积极开展了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讲授物理、数学、化学及其他专业知识[1]。通过双语课程学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 一、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为了让大量移民群体能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使用当地主流语言并结合移民的母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Christoffels等[2]对荷兰学生进行了双语和非双语教学试验,其结果表明双语学习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南京农业大学王薇和张鸣[3]调查发现,70.3%的学生对双语课程教学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强化专业基础知识。2012年王海燕等[4]针对北京林业大学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了“土壤学”课程双语教学必要性和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9%的学生认为“土壤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笔者通过对所带班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授课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对于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充满了兴趣。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推动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随着我国与国外交流的增加,高校中具有留学、访学及参加国际会议经历的教师越来越多,这为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2001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为了推动双语教学,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5]。自此,各高校开始对本科生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但是,笔者在开展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教学模式、配套教材、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着一定的问题。 (一)缺乏与双语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选修课型、示范型、穿插型和渗透型等(见表1)[6],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因为缺少适宜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针对性较差,教师很难在不同教学模式间进行选择和自由切换。 表1高校采取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及特点双语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教学现状选修课型外语使用比例根据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和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而变化补充专业课类型,无法覆盖主干课程示范型 外语使用比例高,一般由专业领域带头人开设,起点较高对学生和教师要求较高,无法全面展开穿插型 外语使用比例较低应用虽普遍,但由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较差渗透型 渐进提高外语使用比例针对课程主要内容实施双语教学,但有待全面推广 (二)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专业关键词汇的学习、掌握能力有较大的差异。部分英语能力有限的学生甚至对双语教学课程产生排斥心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截至2017年4月,在校生(不含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426分)为64.73%(含2016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23.42%。其中,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见表2。选修“土壤学”双语课程的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分别为62%和6%。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双语教学的实施带来较大的障碍。 表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情况%考试类别学院/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英语四级资源环境学院 82.5775.8462.67资源环境科学专业84.6267.6962.00英语六级资源环境学院 38.6130.8911.44资源环境科学专业32.6929.236.00 (三)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国内高校多以理论课的课堂考试作为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双语教学虽然把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考核内容,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甚微。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课程评价体系为例,学生平时表现只占课程总成绩的30%,而课堂表现只占平时表现的一小部分,缺少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土壤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一)选取合适的教材 不少学者认为选择英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但笔者认为原版教材不一定适用国内学生,任课教师应在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学活动。例如笔者选取由浙江大学黄昌勇先生编著的《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