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土壤学实验课程改革与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物理化学性状和生物性状、利用和改良的一门科学,林业类土壤学同农业土壤学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土壤学是林业生产中营林、育林必备基础知识,为林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1-3]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壤学实验一方面由于存在“脏、累、繁琐”等原因,另一方面同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等新技术手段结合,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高,导致学生对其兴趣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如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土壤学从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常规测试手段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及实验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4]然而提高学生对土壤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瓶颈因素之一。[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土壤学教研组在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对森林土壤学实验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资源整合、考核考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以林木土壤肥力评价与改良为重点的土壤学实验课程体系,逐步提高了土壤学教学质量。 1 土壤学实践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内容趣味性不高 在农林院校本科教学中,土壤学的教材本身过旧,以至许多前沿的理论与科研现状并无太多介绍,影响学生对课程了解的积极性;再者,土壤学是林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化,未体现出土壤学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土壤学学习的态度。其次,土壤学的内容过于繁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较高,使得部分学生兴趣不高。 1.2 方法程序化 土壤学实验内容,其实验方法与步骤均严格依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选择的方法不多,单一刻板的实验方法没有创新性,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味地照着教科书的方法按部就班,缺少主动思考。 1.3 教学手段单一 课程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按照流程操作,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对待每一步操作流程不求甚解,只求实验方法步骤是否完成,学生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教师在讲解完基本理论知识后,很少让学生对课程一些有关应用实践问题进行深究,以至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1.4 考核方式单一 森林土壤学的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为主,实验报告工整的得分偏高,而不是具有探索精神、认真领会总结实验技术的学生得分高,造成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重要性认识不强。实验报告的模板千篇一律,学生所交的实验报告重复率很高,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讨论并没有过多的总结,整个实验课下来,学生对于森林土壤学的基本实验操作仍然知之甚少。 2 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考研或者工作需要出发,结合林业生产实际的要求,依托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教研组主持的科研项目以及挂靠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资源,让学生在实验课程学习了以后,能够得到资源进行进一步锻炼和学习,让学生看到土壤在进一步的学习或者职业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图1),摆脱了土壤学属于基础课程的束缚,使得学生上课更愿意积极思考,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有了提升。 图1 改革思路框架 3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现有的教学研究资源,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从教学理念、资源整合、课程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开展森林土壤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教学理念 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土壤学的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土壤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动手机会较少,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不注重实验。本课题组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观学校现有的科研平台,了解教研组主持的科研项目,以及让一部分人走进挂靠在学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让其明白土壤学实验技术在今后职业生涯或进一步深造中的作用,即基于“成就需求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2 课程内容 由于连年的课时压缩,土壤学实验一度被压缩到8个课时,经教研组积极争取,土壤学实验课程提高到16个课时。试验分为三大块,即基础型、验证型和探索型试验(图2)。基础型包括成土矿物岩石的识别、土壤采样及前期处理等;验证型主要是土壤pH值、含水量、容重、有效养分、全量养分测定等内容;探索型则是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进行探索并分析实验结果,如设置根际和根外土有效养分的差异分析课题。但整个课程内容多,时间少,因此探索性实验交由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室一直开放给学生使用。 图2 土壤学实验课程体系 3.3 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吸引式、诱导式等方法,采用一些具体土壤实验案例为载体,以实验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教学手段则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设计、学生试讲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其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3.4 教学资源 单个教研室